跳到主要內容
各項活動計畫 / 山野教育實施計畫

均頭國民中學107學年山野教育實施計畫

一、  理念

1.  本校為實踐創辦人佛光山星雲大師積極推展文化教育的宏願而設立,以全方位的教育配合豐富的課程,創新的教學方法,優良的師資,人文教育的涵養,及一流的現代化教育設備,營建一所融合科技與人文、本土意識與國際宏觀的精緻國中,培養「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的活潑兒童及健全國民。

2.  「均頭」就是「均能出人頭地」,即「Every Student Can Succeed!」本著菩薩不捨一人的慈悲,發揮「人人均能出頭天」的均頭精神,透過品德教育、山野教育、英語文深耕、住宿生活輔導、多元社團、童軍教育等,多元體驗的方式培養學子,使不同特質的孩子能各有所得,進而成為知識巨人、生活高手、道德行者,養成健全的國民,國家的棟樑,已期達成全人教育之目標。

3.  山野教育利用山林野地的學習環境,讓人在大自然裡體驗學習,是廣義「戶外教育」的核心範疇。山野教育可包含登山(安全確保)、探索(發現之旅)、環境(生態守護)三個層面的教育,交織成各種類型的山野學習活動。藉著在山野中「體驗、探索、覺察、反思、行動」的歷程,有助於責任感和創造力的提昇,也教人邁向「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更和諧的關係,透過山野教育融合各領域課程的方式實現五育均衡,加上南投縣在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實為推廣山野教育的極佳基地。

二、   緣起

1.豐富的在地資源-

均頭國中位在南投縣埔里鎮,全境是由中央山脈、合歡山白姑支脈與雪山山脈大橫屏支脈包圍,境內由起伏的丘陵與埔里盆地構成,亦鄰近日月潭、鯉魚潭等自然山水景點,豐富的在地優勢中,設計具有學習意義的山水探索特色課程,期待建立「一校一特色」的起點,更透過學生深度的學習體驗,進而達到全人教育的目的。

2.累積經驗 深入山野精神  

本校山野探索活動,自102學年度開始進行九年級清德寺登山成年禮儀式,延續至104年學度,開始擴大至各年級段進行埔里地區自然生態探索,包含筊白筍田、鳳雛生態公園、東勢林場定向體驗、虎頭山鯉魚潭步道健行等生態探索體驗活動,並於105學年度與本校董事會及佛光山三好體育協會共同推動成立校內山野教育推動小組,研擬本校山野教育實施計畫,結合校內外師資、教學課程、戶外活動、山野教育相關社團等,一步一步前進,至今已辦理六年級石門山、八年級合歡山北峰、七年級日月潭單車環潭、九年級獨木舟等進階體驗。

三、  課程願景:

1.自發-資訊爆炸的時代,學生的學習漸趨被動,缺發主動探究知識的動機。透過山野探索課程,使其在面對挑戰中能勇敢堅持,激發良好且正向的學習態度及品德再提升。

2.互動-以五育並重為發展主軸,讓學生將課堂所學習的智慧,運動在山水探索課程的自然環境中,感受山與水的風景之美、激發守護自然之心態,還能強健自身體魄,並在群體活動中培養團隊意識,互助合作的習慣。

3.共好-藉由山野探索課程的推動,促進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拉近學校與家長的距離,使學校的課程學習活潑又有活力,進而提升校園凝聚力。

4.期待藉由持續辦理山野探索的經驗累積,發展全面性的山野探索課程,進而跨校合作創造共享資源。

四、山野教育推動小組成員

 1.總指導:覺居法師、校長。

 2.活動課程指導:林家駿主任、陳禎祥主任、李柏賢主任、覺森法師。

 3.組長:柯伯翰老師。

 4.全校教師。

五、課程推動策略

1.辦理山野教育教師工作坊,培訓校內各領域師資,課程含括登山技巧、登山經驗分享、山地知識等,使先備知識充足。

2.擬定推行四大方向: A校內課程、B校內比賽活動、C校內社團、D戶外體驗。

A校內課程:由教務處統籌,召開領域會議發展各領域相關課程活動,於戶外體驗活動前後執行,擴大實施層面,增進全體師生參與度及活動豐富性。

B校內比賽:結合山野探索、英語文、閱讀等元素,舉辦校內閱讀心智圖競賽以及英語繪本小書比賽。

C校內社團:成立夜間社團山林動力社挑選30名體能優異學生,加以培訓,透過各項考核及學習狀況決選12名山水奇達人,予其最高榮譽獎章。具備基本能力之山水奇達人,可於後續舉辦之戶外體驗活動協助導引、解說。

D.戶外體驗:由學務處依各年級段設計不同難度之戶外體驗活動,校務會議討論通過後執行。

 

四、  課程特色

1.融入各領域課程: 將山野教育、環境教育與學生的學科學習進度結合, 加深活動內涵,強化學習效果。

2.探索體驗式學習:以定向越野、團體動力、生態攝影、靜山敬山等活動結合南投地區豐富自然資源,讓全校師生共同探索,輔以導覽解說課程,知識教學與環境體驗雙管齊下。

3.因材施教:因應不同年齡設計不同程度之體驗課程。

4.山野教育戶外活動期程

年級

地點

行程內容

目的

時間

備註

~

松雪樓

風景寫生、

高山環境導覽

體驗高海拔環境及台灣高山之壯麗。

培養對美的感受及表達。

下學期

9

三年

輪替

筊白筍田

田野踩踏

生態解說

1.認識埔里自然特產及其生長環境。

鯉魚潭

環潭路跑、

地理導覽

認識台灣風水文化。

活動體能、舒展身心、強健體魄。

虎頭山

地理中心碑

登山健行、

人文導覽

 

認識埔里地理位置及文化。

活動體能、舒展身心、強健體魄。

下學期

10

兩年

輪替

石門山

登山健行、

無痕山林

初登百岳感受自然之壯麗,親山愛山

認識無痕山林學習與自然相處之道。

合歡主峰

登山健行、

生態導覽

設定目標挑戰自我、團隊合作。

藉由登百岳的紀錄增加師生信心與對台灣鄉土的認同。

認識台灣生態保育之措施。

上學期

9

 

日月潭

單車環湖or

獨木舟、

人文生態導覽

體驗本土環境文化之美。

由單車或獨木舟活動,養成同舟共濟、戶相關照的同理心。

上學期

8

 

合歡北峰

登山健行、

風景攝影

透過攀登百岳的體驗,讓師生懂得用謙卑謹慎的態度面對大自然,了解用團隊合作的精神克服困難。

認識台灣高山生態與人文之美。

上學期

9

 

:

墾丁後壁湖

浮淺、

海生館

認識台灣海域多元生態。

親近自然,體驗自然之美,激發保護自然之心態。

上學期

12

結合

畢旅

 

 

       5. 山野活動及各領域結合課程

年級

地點

相關課程結合

 

筊白筍田

自然:認識校園昆蟲

 

登石門山

數學:計算登頂距離及高度與溫度的關係:每下降100公尺下降3/5)融入分數計算。

下學期第九週

國語:書寫登石門山的心得感想。

下學期第十週

登合歡主峰

社會:台灣之美-合歡山

上學期第九週

數學:數學教室走讀合歡山

上學期第九週

日月潭

國文:觀察自然景色、新詩創作。

上學期第八週

英文:以所學單字句型,描繪日月潭生態之旅,並舉行臉書貼文比賽。

上學期第八週

自然:介紹泥炭土活盆地生態、及其成因。

上學期第八週

地理:日月潭之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氣候、地形。

上學期第八週

輔導:活動中團隊合作。無痕生態探索,保護生態。

上學期第八週

藝文:

1.大自然圖片臨摹、炭筆畫作。

3.教唱《爬山》相關 樂曲,並探討歌詞意涵與各種不同風格的音樂特色。

4.歌曲教學:《爬山》《大地情懷》《蝸牛》《嘸通嫌台灣》《迎著風迎著雨》

上學期第八週

登合歡北峰

國文:配合課文西北雨、大明湖,進行季節、景觀之摹寫及修辭應用,遊記賞析及書寫練習。

上學期第九週

上學期第九週

英文:製作山野主題英語小書。

上學期地九週

自然:了解高山植物、高山氣壓計算原理。

上學期地九週

輔導: 是否登頂,享受過程,不在意結果。(得失心不要太重)活動中團隊合作。無痕山林、愛惜山景保護生態。

上學期地九週

藝文:攝影練習(大自然中的幾何定律)

上學期地九週

墾丁浮淺

國文:新詩圖文創作及心智圖創作。

上學期第十一週

自然:

1.借由水陸分布及地質的應用,讓學生了解這次到南部畢旅可能遇到的地形,和水資源。

2.複習熱量、比熱。以此帶入沙子和海水的度差。

另也複習溫差所造成的海風和陸風的形成。

3.介紹地質的三大岩類,進而介紹墾丁的石灰岩地質。

4.利用水質介紹,提前說明洋流,並告知黑潮影響氣候,及恆春名子的由來。

上學期第十一週

地科:水路分布及地質應用、風化作用及潮汐現象之成因。

上學期第十一週

藝文:地景藝術(大自然取材創作)

上學期第十一週

八、預期效益:

 學生:

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積極參與、挑戰目標、堅持到底、肯定自我。

2.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認識自然、尊敬自然、愛護自然、守護自然

3.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人際互動、紀錄見聞、勇於分享。

4.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團隊建立、小組合作、幫助別人、激勵士氣。

5.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欣賞自然、靜聽山音、自由創作。

 學校:

1. 透過專案管理的方法,可以有效整合人力、物力及教學支援,包含師資團隊、教材、

教學方式、教學資源,此統整式的專案執行,具有相當的可行性與發展性。

2. 經由課程學習的引導,形塑學校新文化,連結教師與學生間的橋樑,製造共同話題

的機會。

3.教師的參與、跨班級的同儕連結,彼此產生學習共鳴。

4.成立特色課程家長後援會,建立家長協助的角色與任務,跟著學生及老師一起成長,

  有時家長也能轉身變成觀察者或學習者的角色,為協同教學帶來一股新力量。

 

 

youtube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